注册 登录
湛师人 |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BBS论坛 返回首页

姜伯约的个人空间 http://www.zhanshiren.com/?69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挪威的森林

热度 2已有 1247 次阅读2012.3.19 20:22 | 挪威的森林

压三年箱底的《挪威的森林》,我花了近一天半的时间将之读完,给我留下了不少的困惑。在这我并不打算为这本书写内容简介,我觉得,读内容简介可不是前戏,这不是必需的,甚至是有损其趣味。

虽然我现在还不明白,村上春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但我不打算去看别人的解读,尽管这可能能消除我的困惑,但这有害于我自己的思考。我一直以为,读一本书,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花园,一份想象力的原材料,而你在这个想象力的花园里能发现什么,能堆叠出的是沙丘还是宫殿就是你的事情了。阅读最重要的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如同吃东西,要经过自己的消化系统消化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无可否认,在我看来,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作者提供一块布料,读者则将之裁剪成与已相适的衣裳。

当我从头再看起时,我发现我已经读到了第9章,我实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再坚持一下,把剩下的三章读完?真是不可思议,人们不是宁愿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要将之看完了,好向别人吹嘘自己读完哪本哪本书吗?人们总是很注重形式,尽管在里面一无所获,但似乎也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怪事,我一向也是这样的人啊,为什么我没有读完它呢。

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将性生活当作日常生活来写,觉得里面根本就是乱搞一通。而对于我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东西,我的可能做法之一就是不去理会它。你喜欢自找麻烦吗?

一如既往地,看完最后一页,一阵失落感袭来。这是多年来的老习惯了,看完一本书,就像死掉一群自己身边的人一样。只要书还没看完,还有情节发展,那些人就好像还活着。一看完,掩上书,仿佛是掩上棺材盖一样。

村上春树用倒叙的方式开始他的故事,无疑这种先说结局再说以前的手法起到了悬念的作用(高考阅读应该也是这样答的吧)。飞机降落后的背景音乐《挪威的森林》唤醒了渡边对直子的回忆,于是故事开始了。我常想这本书为什么叫《挪威的森林》,难道只是因为这首歌?在书中这首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所起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大,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被围绕的主旋律。比如说开头出现一次,再者就是第6章在阿美寮疗养院时,直子点一首《挪威的森林》时需要给玲子100日元,这是她为了表示打心眼里喜欢才特意设定的规定。然后直子说她一听到这首曲子就时常悲哀得不行,她觉得她像是在茂密的森林里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又冷又黑,没有人来救她。最后一次是在第11章,即最后一章,其实这一章出现了三次。玲子从疗养院出来,到渡边的租房里,在交代直子自杀过程中有说到她们俩会面后,弹了一次;在吉他的演奏的葬礼上,玲子弹了两次。“挪威的森林”难道就是指直子被困于无人来救的困境吗?这个森林是直子一个人的,还是她和木月的,抑或我们全部人都活在这个森林里,只不过我们各自都迷了路。又抑或“挪威的森林”只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别称,正如远离现实的阿美寮。也许也是木月和直子过去的生活的一个回忆或者是他们逃避世界的幻想。谁知道呢?可能村上春树知道,只是可能。

在看《1q84》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村上春树已经巧妙地心理学、哲学和精神分析学融入书中。在《挪威的森林》也是如此,知道点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是有用的。在《挪威的森林》里有很多不正常的人,用书中的话说,是不健全的人。如直子、玲子、扯谎鬼的小女孩(汗,13岁的同性恋,启蒙得倒早的),如果自杀的也归为不健全的人这类的话就更多了。这本书的死亡率挺高的,如木月(永远17岁的死者)、直子的姐姐、直子的叔叔(直子的爸爸说,这是血缘关系。我也觉得,他们家在这本书中就死了三个)、初美等。如果我实在无聊得紧的话,可以翻翻弗氏的书看看,用精神分析在探讨一下他们的死因。老村让他们死得有些不明不白,这对看惯柯南的人来说,如果不明明白白地交待死因,真的让他们很纠结。木月与直子这对恋人,木月死于17岁,直子21岁。我摘下几句,希望能探究出些什么:

“我们两人是一种不能分离的关系。如果木月还在人世,我想我样们仍在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

“何以见得?”

“或许,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直子扬起脸说,“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帐便转到了今天。正因为这个,木月才落得那个下场,我才关在这里。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相抱而眠。但不能总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比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见世面。所以对我们来说,你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义就像链条,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我们企图通过你来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结果未能如愿以偿。”

在这里,直子所说的“偿还成长的艰辛”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是木月的死因吗?实在是不可捉摸。“应该支付的代价”是什么?如果结合“无人岛上的孩子”、“到社会上见世面”和“不能如愿地同化到外部世界去”的话,我们又能推断出些什么呢?能说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时,他们错过了成长的机会,逃避了社会,在一天一天长大后,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看来村上春树是在叫我们,好好注意青春期的孩子。按照弗氏的分析理论,一个人患上的精神病症,他的病因和早期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这里当然不是原话)。

木月的死,我猜与另一个问题有关。在平常,这些话我肯定是说不出口了,但在这本书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也算是一个关键的地方,权当学术交流好了(说这个问题敝人很不淡定)。书中直子说到她那里无论如何都湿润不了,唯一的一次便是在她20岁生日和渡边那一次。我在想这方面的烦恼是否会是木月自杀原因中的一个呢(唉,真想直接问老村,你干嘛让木月死了呀,说明白点不行吗?)?

直子说到她的问题是精神方面的,那精神方面的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只有三个可能了,一个是她和木月的原因。直子说到,他们的关系就像肉体的某个部分紧紧相连似的,相互看过对方的身体,像是相互共有似的,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是否可以说,他们两人在精神上已经是一体的了,肉体共有,合二为一,犹如上帝造出亚当后,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的逆过程——夏娃变成一条肋骨,然后肋骨没入亚当体内,成为一个人。一个人怎么能够做爱,最多只能算是自慰罢了。第二个,直子的姐姐的死是否会给她直接的刺激?直子是第一个发现她姐姐死了的人,那种无限近距离地接触死亡的境地给她很大的刺激。亲眼看到姐姐死在自己面前,我不知道这对一个11岁的小女孩意味着什么。但至少这给她还没有健全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危机和冲击。第三个方面,也就是他父亲所说的,血缘的关系了。直子的姐姐也是死于17岁,同样是看起来毫无缘由,她姐姐是否遇到和她一样的问题?

或许是我想多了,村上春树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方面,这是极有可能的事,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灵感,灵感的喷发又不可捉摸、不可预测的,没有预定的轨道,今天的灵感和明天的就不一样。灵感有无限种可能,但捕捉下来像标本一样点缀成的故事就只有一个版本了。

书中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渡边、直子和绿子三人的矛盾。其实要说成渡边一个人的也行,这就涉及到爱、责任和现实的问题。在第10章,渡边说:“在直子身上,我感到的是姻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而于绿子方面则截然相反——它是立体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我的身心。”渡边对这两个女子有着不同的爱,有不同的责任。对于直子,他是她沟通外部世界的链条,是她恢复的可能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份无法推卸的沉重责任。“我仍在爱着直子,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得难以思议,但我对她的爱却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自己心中为直子保留了相当一片未曾染指的园地。”直子的恢复与否是未知的不能确定的,于是未来也注定是无法确定。希望和失望如同一个命运的转盘,希望,失望……生活在这种绷紧,崩溃中无望地循环。而绿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他和绿子之间存在的东西带有某种决定性,在其面前,他感到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并且恍惚觉得自己势必随波逐流,被迅速冲往遥远的前方。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爱吗?村上春树是否要描写这种困境的思考呢?请问诸君,假如直子不自杀,你就是渡边你是如何选择。

渡边是一个相当“冷酷”的人,在书中也说到,他开始大学的新生活所要做的仅有一件事,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的过于深刻,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是个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仿佛是个局外人,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一切与已无关。这可以在第4章他和绿子的交谈中看出来,“我不愿意被某种东西束缚住”“那是由于:在别人眼里,你是个不被人喜爱也觉得无所谓的角色”。其实我也觉得无所谓,只要在乎自己身边的人的感受就好了,其他不相关的人我理他作甚。我同学觉得永泽对他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我同渡边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永泽说,“这点与其他人不同,那些家伙无不蝇营狗苟地设法让周围的人理解自己。但我不那样,渡边也不那样,而觉得不被人理解也无关紧要。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在这里我读出一种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的味道。渡边答的是“我不是那样的强者,也并不认为不被任何人理解也无所谓,希望相互理解的对象也是有的。只不过对除此以外的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中即使不被理解也无所谓,这是不可强求的事。因此,我并不是像永泽君说的那样,以为人家不理解也无关紧要。”永泽说,“和我说的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晚一点的早饭和早一点的午饭之间的区别而已。”事实上,我也觉得这两者是同一个意思的,人也没必要和每一个他认识的人都弄得像红颜知己或者是几十年的兄弟一样。这是很不现实的,照说人与人之间真正互相理解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能找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的,你说你能振臂一呼,叫出来的都是理解你的人?人不可能做到这样,只能择其好者罢了。

其实书中还有好几个人物可以写写的,比如说小林绿子,一个可爱的女生,实在得有点恐怖(唉,这只是村上春树创造的一个艺术形象而已,不能当真。)。老村通过绿子给我们描绘了那个时候的人的虚伪和荒谬。她是一个很好奇的女生,什么都想知道,要研究。有着奇怪的爱情观,从小学五六年级就下定决心说要找一个一年到头百分之百爱她的人。她想找一个容许她任性的人,比如说她想吃酥饼,你就去买,买回来,她说她现在懒得吃这玩意了,便从窗口扔了。你还不能生气,反而要说,我明白了,绿子,怪我不好,我本该想到你又不想吃酥儿饼才对,让我再去给你买点什么吧。老村塑造了一个敢于表露自己真实想法的绿子,虽然有时有些任性,但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几乎要从纸张里探出脑袋来了。在写她去医院照顾她父亲时,她总是把食物一扫而光,而渡边就只吃了一半。绿子就说,她的那些亲戚说她胃口还那么好,拿斜眼看她。她对渡边说,她照顾人,端屎端尿的,有时顾不上吃饭,不吃饱饭有力气照顾人吗?

再比如永泽,他有一套游戏人世的人生观,他扑入俗世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钱权利欲,尽其一生的努力只为看他自己能够爬得有多高。永泽还宣称:“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以上是原话,无可否认,在我未读完的《挪威的森林》中,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我不愿意当作书籍的淘金者,不想在一堆未分好坏甚至是烂书翻出一本说,这是垃圾中的战斗机。我只爱经典,尽管自己不一定能从中得到什么。

再比如渡边君的室友敢死队,一说地图就口吃,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自个开收音机做体操。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在里面有很多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用很多生命换成渡边君的成长养分,而我们在他的倒影里看到我们的人生。尽管我们在苦难的悲哀中挣脱出来所领悟的哲理在面对苦难时总是苍白无力的,但仍需要从这苍白的哲理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使用帮助
1.发帖导航 2.帮助文档 3.账号密码 4.广告业务 5.社团合作 6.联系我们 举报 | 报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
Archiver
举报

Copyright © 湛师人论坛 zhanshiren.com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粤ICP备0902848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1 © Comsenz Inc. GMT+8, 2024.5.3 02: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