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继续从“满纸荒唐言”说起
“满纸荒唐言”这一句诗不用我多做解释,不过我认为这句诗关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荒唐”在哪里?这个问题是读《红楼》的人应该理解的重要问题。
我觉得现在的红学家其实已经可以称作历史家了。因为他们事无巨细都可以从历史里中找出契合点,甚至有好事之人衍生了《红楼》食谱,《红楼》药谱……这样做无可口非,但是当关注点总是在这些方面的时候,我们会忽略了文本性,也即是“满纸”。
我提出“满纸”就是想说明无论如何,《红楼》这个故事就是纸上的故事。即使故事本身是参照了作者经历,但是作者会一笔不漏地叙述出来吗?很显然,故事总会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所以经过加工的故事还是原原本本的历史事实吗?《红楼》在这一点上的处理非常高明,所以真真假假应了书中这一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那么我们且当《红楼》是“荒唐”言来读吧。
另外,不得不提出另一点,“荒唐”还表现在文本性质上。就是《红楼》是现实型作品?还是象征型作品?抑或是其他类型的作品。其实这个类型分类法是西方传来的,所以我觉得未必适合于世界每一个角落。但是就我看过的文论书籍,许多人都免不了给《红楼》下一个类型。这一点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因为 凡是一部复杂的作品总是难以下定义的。于是有些人说《红楼》的大部分内容是偏向现实型的,便将其归纳为现实型。问题是《红楼》的整体框架就是“荒唐”两个字,是构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的。只要触及这一点,所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回归起点。
诚如我认为的——作品没有百分百。《西游记》作为神怪小说,“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焉。”《西游记》通篇看来都是假的,可是它的内在本质是真的。《聊斋志异》通篇的鬼怪妄言,却写尽人间百态。作品是什么样的形式类型表达,归根到底总是有一种真情实感。我们倒不如把握这种真情实感更为妥当。
那么不认识作品的类型可以认识作品的感情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好似是,为什么能尝出糖是甜的一样。我们的大脑可以感知,但是请不要再问为什么大脑可以感知。
2012-0816 湛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