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湛师人 |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BBS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学生坐教师班车的风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1.10.12 13: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秋 叶 | 来自:70后水瓶男秋叶

这是件发生在两周前的小事。

起因是一名学生在我们教师上回家班车的地方上了车,司机要求学生下车,只能到指定学生坐车的地方排队上车。司机师傅口气比较生硬,可能让学生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就不愿意下车,可能反问我为什么不能这里上等等,就形成僵持,自然耽误了老师回家时间。

这时一名老老师站出来说:司机是对的,这里本来就不是你们学生上车的地方,你应该下车,否则一车人时间都被你耽误了,学生看自己不下车司机不开车,只好愤然下车,下车后对班车司机示威性竖了中指。

等学生上车后,那个老教师还继续说,校车本来是给教师的福利,哪有给学生挤的?我们学校让学生搭便车已经很好了,学生还不讲规矩…

这个事情不大不小,却让我想起了很多。

在我看来,学生在错误的位置上了车,应该是不知者无罪,司机可以好言请他下车,学生面子得了尊重,给了台阶一般会下。喝斥别人下车,年轻人血气方刚,自然要顾着面子,形成僵局,耽误所有人时间。等学生被迫下车,对学校印象只会极坏,哪里有赢家?

从现行管理规定出发点考虑,我认为司机阻止学生上车是对的。

第一,班车相对老师数量是不足的,老师从指定位置上车,可以避免学生上车先得了座位,老师讲了一天课反而要站的尴尬;第二,既然指定同学有地方可以排队,你在这里上车相对排队的同学就是加塞,不公平,也应该和同学一起公平排队。

那名年轻的大学生一下子可能还不理解这个道理,需要我们细致的解释一下,而不是粗暴的喝令,年轻人其实不怕拒绝,而是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但是话说回来,我从这位老老师的话里看到比较悲剧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大学对学生始终停留在管理的威权,而没有意识到大学的顾客就是学生,学生是大学老师的上帝,是服务的对象,学校应该全力以赴让学生对学校满意,学校的一切经费应该围绕学生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围绕领导,围绕专家,围绕教学科研硬件投入转。

我一直梦想将来有这样一所大学,不谈政治,不谈体制,我就只谈谈硬件,我就只谈谈学习和生活:

每个教室都可以坐60人,但是每个班都不超过30人,好的教学效果只能来自小班教学;

每个教室多的30个位子允许任何人来旁听,好的大学应该能容纳大家自由的选择;

每个教室都有一流的扩音设备和投影设备,好的大学应该能减轻教师讲课负担,这也是为学生服务;

每个寝室都有一个书柜,里面放着学校免费赠送的一个小图书馆,里面有200本经典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书籍,我还希望每届学子毕业后为自己寝室的新同学留下3本书他们认为值得看的书;

每个宿舍都住四个人,都配一个10平米的小房子,里面可以由学生可以自由改造,我们家庭不允许让每个人拥有一个车库,但是大学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

每个寝室都不拉闸限电,当然还得禁止使用危险电器,都给每个学生配上电脑,可以上网,而且最好能够装上翻墙软件;

每个图书馆都允许学生每个月提出一本购书建议,然后为他购买并通知他查看;

每个图书馆都允许学生在寝室联网查找资料,免费使用电子期刊库,而且建立更加方便的纸质图书查询及借阅系统;

每个老师仅仅因为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就可以得到尊重,而不是只能因为他发了很多论文,或者弄到了很多钱。

… …



当然,这是我的梦想,但有一个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2010年1月份耶鲁2002届来自中国大陆的毕业生张磊(本科是中国人民大学)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SOM)承诺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张磊之所以选择捐赠888.8888万美元给美国耶鲁大学,而不是自己大陆读书的母校,是有原因的。

在美国很多类似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办学经费很多来自校友捐赠,所以他们对学生非常之好,这里我还是引用一段来自网络的据说是张磊解释他为什么要捐赠那么高一笔巨款给耶鲁的解释,我觉得可信度非常高。

————————以下是张磊的话——————————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这样的行为感到应该理解。因为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有人评论说:

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以下是秋叶的话——————————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美国的常青藤名校,很多国家的学校都很重视校友的力量。特别是美国常青藤名校的经费,非常依赖校友捐赠,因此教育的重点始终是面向学生的成长,中国的教育本质上已经异化,异化为服从,对权威的令行禁止,很少享受到做顾客,做主人的感受。

在中国的大学,很少有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大学的主人,在大学任意一个人,只要有老师的皮,就可以管学生,我不是说想管的人就一定是坏心,只是,如果我们能逐步建立服务的意识,大学不要过度追求所谓的科研成果,而是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这才是社会对大学最大的期许。

学生在成为有用人才的过程中,我相信,真正有创造力有革命性的工作也能更多被做出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看看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和商业模式,固然和大学有关,也和那些在大学得到启迪的年轻人有关,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尔伯格这些牛人虽然没有读完了大学,但是他们一定不会不承认,进入大学后开拓的眼界对他们的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使用帮助
1.发帖导航 2.帮助文档 3.账号密码 4.广告业务 5.社团合作 6.联系我们 举报 | 报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
Archiver
举报

Copyright © 湛师人论坛 zhanshiren.com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粤ICP备0902848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1 © Comsenz Inc. GMT+8, 2024.5.18 09: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