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湛师人 |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BBS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5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哲学故事》——【美】威尔·杜兰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2.8.4 09:4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方哲学故事》——【美】威尔·杜兰特 梁春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在图书馆可以借到,网上也有txt版本免费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738546.html

简介:《西方哲学的故事》包括了五个研究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以及逻辑学研究思维和思维的理想方法。它的存在带来最高尚的愉快理解的乐趣。

具体地说,哲学意味着并包括了五个研究领域: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逻辑学研究思维和思维的理想方法:观察与反思、演绎与归纳、假设与实验、分析与综合——这些全是逻辑学试图理解和引导的人类活动的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问,但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上所做的改进。美学是对理想形式和美的研究,它是艺术的哲学。伦理学是对理想行为的研究。至高无上的知识,苏格拉底曾经说,就是关于善和恶的知识,人生智慧的知识。政治学是对理想社会体制的研究(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谋取权力的艺术和科学);君主制、民主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这些都是政治哲学戏剧中的剧中人。最后,形而上学(它招致这么多非议,因为它与别的哲学不同,它不是试图按理想的模式来协调实际的事物)是对一切事物的“终极存在”的研究;是对“物质”的根本属性的研究(本体论);是对“意识”的研究(哲学心理学);是对“精神”与“物质”在感知和思维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研究(认识论)。
  这些就是哲学的构成部分,我们不准备在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和教条形式中,而是在天才人物的活生生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先哲的思想。我们不仅仅要研究哲学,而且还要研究哲学家。我们要与这些思想的圣人和殉道者们一起度过我们的一生,我们要沐浴在他们的精神之中,直到我们也能领略到利奥纳多所说的“最高尚的愉快理解的乐趣”。
(在此感谢百度,哈哈)

前言:

尼采《快乐的智慧》: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不断地把我们的全部人格或经历变成光和烈焰。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米蒂亚——一个不求尊贵显达,只求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的人。(尤其喜欢这句话。)
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哲学的意义,从而使自己挣脱日常生活的漩涡。
我们需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以“永恒的观点”看待那好像具有永久价值的事物。
我们必须学会微笑着面对不可面对的命运,甚至泰然地面对死神的降临。
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我们的欲望,使我们的精神配合一致因为通力合作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最终目标,可能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梭罗说,要做一个哲学家,并不仅仅要有深邃的思想,甚至也不是去创立一个学派就行了,而是要热爱智慧,并按照它的旨意去过一种艰苦朴素、独立自主、阔达大度和充满信心的生活。
我们深信,找到智慧,其他一切都会垂手可得。
培根告诫我们,其余的要么不期而至,要么失去了也浑然不觉。
真理不会使我们发财,却会使我们自由。

PS:哲学是教会我们思考的学科,似乎没用却永存你我不远处。那是使人心安、心静、心灵的最好学科。

为了使大家有兴趣阅读一些关于哲学的小故事,小情节,我将不定时地跟帖更新,哈哈~~~
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

未命名.jpg (25 KB, 下载次数: 44)

未命名.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湛江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题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2#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9:57:48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之死

死于民主。
古希腊雅典 的三位罗织罪状的检查官:墨勒托斯,一位拙劣的悲剧合唱歌曲的作者;安 尼托斯,一位制革的匠人;一位演说家,一起指控当时著名的学者、哲学家 苏格拉底有罪。他们对苏格拉底指控的基本内容如下:“苏格拉底违反法律 表现在他不尊敬城邦所信奉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他的违法还表现在他蛊惑青年,使之误入歧途。”

当时举行了第一次投票,过后苏格拉底其实是不用死的,但是他自己发表了一场辩护,指斥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第二次投票时,戏剧性地赞成他死的人多了起来,他就要被按律处死。

但是没有随即行刑,推迟了一个月以后才执刑。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有充裕的时间与机会出走逃避。他的朋友克里同曾
多次劝说他远走高飞,但他不为所动。因为苏格拉底自认是一名雅典公民,
就要遵守雅典所制定的法律,以身殉道,甘愿受死。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
在他的朋友及学生的协助下越狱逃走,是“以错对错”,这种办法不可取。
另外,按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所有被判有罪的人都可以请求宽恕。但是
这样做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当然苏格拉底是不愿意这样做的。当时雅典法
律还规定,被判有罪的人还有自己选择某一种刑罚的自由,即在认罪的前提
下交罚金或者选择被放逐处罚。这些都是古希腊雅典当时宽容的民主措施。
然而,苏格拉底一贫如洗,他声称,自己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交罚金。苏
氏也不愿意领着妻子和孩子,在法庭垂泪乞求同情和宽恕。他倔强的态度惹
怒了法官,但他表示“我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
偷生”。苏氏对死也不畏惧,因为他认为“灵魂不灭”或“灵魂转移”,人
死后可以到另一世界,即冥府,在那里,“充满希望”的新生又将开始。他
视死如归,最后临危不惧,饮鸩就刑。
使用手机访问湛师人论坛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3#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9:5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unflower 于 2012.8.5 22:01 编辑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苏格拉底
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鸠自杀。他镇静自若,左手高举撑盛毒酒的杯子,表明信仰不变!他说:“他们掩埋的只是我的肉体。”
图片为苏格拉底之死。

01300000107922121449261069375.jpg (34.25 KB, 下载次数: 40)

01300000107922121449261069375.jpg
在线看电视,网络直播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4#楼
发表于 2012.8.5 21:22:48 | 只看该作者
哲学家懒得无可救药的疯子。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5#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1:5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unflower 于 2012.8.5 22:31 编辑

想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且因为两者的著作中在撰写中包含着很多个人对苏格拉底的理解,两者对于某些学说而言有些分歧。
最近在看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发现,里面采用了苏格拉底多种思想。
譬如: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顺便提提,这里可以融合上个帖子看,苏格拉底死于民主,更死于一群没有教养的公民手中,在第二次公投中,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了。)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因为柏拉图十分注重教育,因为他认为民主的基础首先是由一群有知识教养的人组成,没有资格的人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对于人的分级通常是以知识的多少教养的深浅。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其中柏拉图倡导教育的两个重点和苏格拉底一样,就是美德和锻炼。当然,这两个因素要结合当时的环境而言,首先第一点已经在上段叙述了,第二个当然就是希腊雅典当时处于的时代而言。

l78010874470021802430.jpg (84.7 KB, 下载次数: 45)

l78010874470021802430.jpg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6#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2:20:15 | 只看该作者
麦穗
  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7#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2:22:23 | 只看该作者
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摘自《环球时报》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8#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2:37:45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语录,来自百度百科
人物语录

  一位医生跑来询问苏格拉底,说他吃任何东西都淡而无味。苏格拉底说:“你只需停止饮食就行了。”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朋友悲伤地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我是多么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地处死啊!”苏格拉底平静地说:“朋友,难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地处死吗?”
  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识,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
  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同样,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于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的坏事来。[1]
[发帖际遇]: ssunflower 积极发帖,奖励 9 热情. 幸运榜 / 衰神榜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9#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3:06:05 | 只看该作者
 相关书籍,因为本人也没看过,不过基本上网上都有电子版下载,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免费下载来看看。
《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
  《苏格拉底传》
  《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
  《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审判》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的困惑》
  《苏格拉底之道》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苏格拉底之死》
  《谈话录》
  《理想国》
  《蝉》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0#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3:08:41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部分已经介绍完了,基本上是按照百度百科上的理解,因为这本书没有记载苏格拉底的内容,我只能从其他的方面去了解,毕竟你要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一定要读苏格拉底的,因为他们被誉为希腊三贤。而且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泰斗啊。
具体的我不能去评价他,毕竟我纯属是一个业余的读者。
下一个部分就是柏拉图和《理想国》。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1#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5:52:27 | 只看该作者
柏拉图和《理想国》
《西方哲学故事》这本书大概就是简述某一时期的某位哲学家的主要理论和著作
第一位介绍的哲学家就是柏拉图和《理想国》
总得而言,一下的介绍是通过本人关注的论点和本书的评论结合而述。课外补充的知识希望大家自己另外找时间做。
其中我最喜欢柏拉图的一句名言是:做人的意义莫过于向往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并至少让它的一部分变成现实。

评论中说柏拉图的整个理想国的主要理论体现在:共产制度。它将人们投入令人难以忍受的密切联系和接触之中,不给隐私生活和个性发展留下丝毫余地,另外,它还假设人人都具有知识少数圣人才具备的耐心与合作的美德。
他说过在这些政治问题的背后,存在着人的本性问题。但是我觉得他忽略了很多人的本能和本性,一些必然的“欲望”。就像“把十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全部送到乡下去,把所有的儿童都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样他们iu不会受父母不良习惯的浸染。”不可否认,这里他没有考虑到儿童是需要父母的爱的。
至于女人的母性的本能,它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是浓浓的厚厚的爱!

对于淘汰者,柏拉图认为要想尽办法地说服那些被淘汰者温雅平和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因为要防止这大部分的人抄起家伙来捣乱。于是宗教和信仰就成了我们仅有的救星:我们只要告诉这些年轻人,这一切神的旨意,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就是流干所有的眼泪也抹不掉神旨中的一个字。(这个像不像愚民教育?)
一切的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建立强大的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那么子臣子民已经成了工具。
但是你所知道柏拉图的选举精英手段是公平公等的,因为它打破了裙带关系和垄断机会。就是任何人只要凭着实力就可以拥有同样的机会,择优而录。这是先进社会所渴望的吧!
(柏拉图十分出色的概念学说已经在写作思考1中提及,我的日记里。)

保卫者集立法权,行政和司法于一身,在情况变化无常的时候,甚至法律也不能束缚他们。保卫者的统治应该是随机、灵活通变的,并且不因守陈规陋习。
这里可以知道,当时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处死就是因为坚守法律,他这里的规定留了一个口子。
不过很早的孟德斯鸠已经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证明这一理论的不可实行性。(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保卫者不能拥有私有财产,不允许拥有家室。这里提到的共产主义不仅是共产,而且是共妻。但是他不明白没有多少个保卫者可以容忍自己的女人受到他们的占有,说明一点这个理论不适合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只有圣人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未经许可的婚配出世的婴儿或先天畸形的婴儿都必须扔掉,让他们死去。在规定的生育年龄后,男女可以自由交媾,但要是怀孕了必须堕胎。这里不仅扼杀了人生的权利,而且还扼杀了人的自由生育权,赤裸裸的一种“优生统治”。这里的交配要按照男女的优劣来进行,优秀男与优秀女,劣等男与劣等女……

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很多苏格拉底的痕迹,譬如说他十分注重教育,婴儿一生下来就全部不按人的等级二进行统一平等的教育,而且教育的定制十分严格,一般按照学科(音乐,哲学,学术,天文)和体育锻炼。其实这里也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痕迹,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而言,身体根本就是革命的本钱啊!苏格拉底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柏拉图注重统治者是哲学王,哲学王的条件有很多,主要是哲学理论和个人克制,总而言之,这个是精英中的精英。因为当时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就这样,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死在了这些白痴的统治者的命令之下,而一群没文化没知识的公民公投之中。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2#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1:0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sunflower 于 2012.8.8 12:03 编辑

亚里士多德百度百科简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PS:原来莎士比亚和亚里士多德是同一天生日的,哇,那天是世界读书日啊。哈哈,本人也是这天出生。嘻嘻!


01300000082745120523897076453_950.jpg (14.51 KB, 下载次数: 43)

01300000082745120523897076453_950.jpg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3#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3:47:01 | 只看该作者
亚里士多德心中的卓越之人

他不会无端地冒风险,因为他在世上关心的事情很少,但在关键时刻他也会自觉地牺牲生命——因为在某些条件下,他深知不值得苟且偷生。他乐于助人,虽然他不乐意受人服侍。赐人恩惠显得高人一等,受人恩惠表明低人一头。
他不喜欢在大众面前照耀,他爱憎分明,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对世人俗世,一律轻视
他从不热烈地赞美什么,因为在他眼中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称得上伟大,除了朋友,他决不去奉承别人,因为那是奴仆的特征。
他从来没有起过恶念,受了伤害从不放在心上,他不喜欢高谈阔论,自己受夸奖,别人遭指责都与他无关。
他从不背后议论别人,甚至不说敌人的坏话,除非是当着他们的面。他举止沉稳,语音低沉,言辞很注意分寸,从不匆促慌张,因为他所关心的事情只是很少件。他从不激动,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尖叫的叫喊、匆匆的脚步,都是心神不安或无神的表现。
读人生的意外与不测,他坦然而又照样成竹在胸地调兵遣将。(这里的胸地我也不太懂。)
他以自己为挚友,所以喜爱静处自娱。无德无能之人是他自己最坏的敌人。所以,独处时便会惶恐不安六神无主。

PS:自我体会
看后会有很多的体会,至少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种信仰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有些已经过时,但有些却令我们深思,因为丢失了很久了。
对于我而言,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还是一位谦卑之人,时刻提醒自己,或许他也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喜爱独处其实就是为了读懂自己,也就是苏格拉底常说的,人要认识自己。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4#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0:55:52 | 只看该作者
他是有史以来单独创立辉煌的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的第一人,很难想象再有第二个思想家能像他那样对人类启蒙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哲学类,科学类的,自然学科类的,我认为他真的不愧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不过也难怪,当时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帝赞助他大约四百万美金的科研经费,这是这些研究的基础。
这本书是这样介绍他的:
他身上缺乏柏拉图那种改革的热真,那种对人类怒其不争的爱,因此,这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才会贬低他的同胞。他缺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奔放的独创精神,飘逸的想象幻想。然而,读过柏拉图之后再与亚里士多德的那种怀疑一切的沉静相比,我们就会觉得还是从后者那里得到的裨益要大些。

从笔者的这段介绍里,可以看出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赞美只是赞誉怀疑的学术态度和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出发,然而对于他的行文风格,他是这样形容的:过于中庸,冷感,毫无光泽、完全古板僵化。而形容柏拉图则用热情,激情,积极向上,飘逸,幻想等。
作为美国籍的作者,你可以看出明显的民族阅读习惯,因为他多次提及惠特曼的《草叶集》,他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看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一个中国人来写,至少他应该会和我一样会十分赞成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书中摘取的部分只不过不痛不痒的理论,其实没有多大地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才华。至少我认为这部分带有严重的个人色彩,后边的评论大多都是批评。就连他的逝世也突出描写,服用大量毒胡萝卜汁自杀。

摘抄书中的句子: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倾心于客观现实。
亚里士多德主张返回事物,去观照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现实,他对具体的个别,对血肉之躯的个人,怀有非同寻常的感情。而柏拉图则非常喜欢普遍,以至于在他的理想国里通过牺牲个人幸福来创造一个完美的国家。(哈哈,像不像天朝?)
亚的关键词是:大自然,现实,具体,个别,个人。柏:整体,普遍,国家。
凡是没有斗争的地方必定出现衰败没落:“混合物不搅动必然分解消散。”在这变化,斗争和选择的过程,只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规律。
规律对于万事万物都同样对待,既不是神的创造也不是人的作为。然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如一。(其实我不知道他这句话对不对,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规律变化太快了。而且这个规律他没有做限定和说明,讲的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呢?如果自然规律,那么这句话毫无疑问成立。)
人的灵魂则是理智与思维的力量之和。
我们选择幸福是为了幸福本身,而不是为了别的东西,有时我们之所以选择荣誉,快乐,智慧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它们我们能够获得幸福。
美德或者优点,全部依赖于明确的判断,自我控制,欲望的协调,手段的巧妙。
幸福必然是理智之乐,而且只有来自对真理的追求而获得的幸福才真实可信。
一件东西的主人越多,它受到的照顾越少。每个人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公众利益。(很多时候考虑政治学的时候,都把公众看作是本性恶的一群人,愚昧无知,自私自利的,不过我也相信这就是人的本性。集一切优点于一身的不是公众,那是圣人。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开始,公众舆论是任人摆布的,不可靠的,令人失望的。)
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而工具是无生命的奴隶。
如果一个人仅有很少根据,那么他是很容易作出决定的。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多数国家的最佳宪法,什么是多数人民的最佳生活。不要制定普通人民不能得到的优异标准,不要进行自然环境无法满足的教育体制,也不要追求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国家;而是一定要记住:生活必须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共享的生活,政治体制必须是一般国家均可实行的政治体制。(这句话我尤其深刻,因为这些理论都是贴近生活现实的,可实现的,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对比起来,亚里士多德实在多了。)

我认为最后,课外还是要读亚里士多德的书籍,因为作者的视野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摇摆、左右了我们的自由选择观点和态度。

签到天数: 18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群组独立思考读书会

15#楼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22:47: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是讲到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其实他研究哲学是利用在政治生涯的闲余时间进行的。他曾经挣扎过从事哲学还是政治,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政治事业上。真正全部心思放在哲学上应该在去世的前五年。
但是仅仅这平静的五年,他出版了起码三本著作。那当然,在他更早的时候也出版了像《新工具》,这是他的代表之作,读哲学专业的学生必读之书。
这本书里,最出名的就是一个理论,名为四假象说。
这本书里翻译的是四偶像说,我认为翻译得太烂了。无语ing。。。
培根之所以提出“四假象说”,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博学多才、精明能干,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精通几国语言,曾将不少拉丁文名著翻译成英文。培根的父母十分崇尚教育,他们家的餐厅壁炉上面长年悬挂着“教育使人进步”的条幅。培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培根从小酷爱学习,喜欢思考问题,常常独自一人躲在僻静的角落里埋头苦读。十三岁时,父亲送他到剑桥大学读书。当时的剑桥大学虽说是欧洲的一流大学,但当时却被“经院哲学”(一种为神学辩护的哲学,专门论证宗教教条的正确)统治着。学校里充斥着神学的争辩,思想僵化,方法老套。培根对这种现状很不满意,立志要用新的知识和思想来改变这种现状。1620年,培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新工具》一书,在这本书里,培根明确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只有掌握科学知识,才能改造和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他还提出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最终获得知识。由此,培根被人们认为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为了消除当时人们思想上的各种迷信、僵化和偏见,培根提出了“四假象说”。

一天,国王召见培根。他问培根:“培根先生,听说您最近总结出了人生的四种‘假象’,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于是,培根详细地向国王介绍了自己总结的影响人们认识的四种“假象”:

一是“种族假象”:即由于人的本性而产生的错误看法。培根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把个人的“意志和感情灌输”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并把它们强加于客观世界,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象。这种主观意识往往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所以培根才把它和种族联系起来。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局限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狭隘立场出发来看问题,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如果不摘下这个“有色眼镜”,就根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真相。

二是“洞穴假象”:即因为个人偏见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培根认为,不同的人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会产生各不相同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每个人都坐在他所特有的“洞穴”之中,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因为受到狭窄天地的限制,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是“市场假象”:即由语言滥用而引起的认识和思想混乱。培根指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语义(概念)含混不清,从而招致认识错误。他认为这种认识错误有两种:一是本来有些东西明明不存在,人们偏偏造出一些词汇(名称)来虚构其存在,使人的认识发生错觉和混乱,如“神”“上帝”等;另一种是人们交往中使用的有些语词,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从而导致人们认识的偏差。

四是“剧场假象”:即因为盲目迷信权威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培根认为,由于人们盲目迷信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种种“哲学体系”,因而常常使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出现僵化。这种因“逢场作戏”而形成的教条主义认识就叫“剧场假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使用帮助
1.发帖导航 2.帮助文档 3.账号密码 4.广告业务 5.社团合作 6.联系我们 举报 | 报错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
Archiver
举报

Copyright © 湛师人论坛 zhanshiren.com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粤ICP备09028485号

Powered by Discuz! X3.1 © Comsenz Inc. GMT+8, 2024.5.8 02: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